来源:新捕京3522com
李莹 发布日期 :2024-06-12 最后更新 :2024-06-12 浏览次数:
5月22—24日,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东广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与会专家以前瞻性视角全面分析了全球益生菌科技发展态势,并对如何以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理念与思考,建议科技与产业进一步强化协作,为我国益生菌产业注入更多科技内涵。
强化协作,为益生菌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在代表主办方致辞时,围绕“新”与“质”提出3点建议。一是益生菌的科学研究面临“新”变革,成果的落地转化能力需要“质”的跨越。过去50年,益生菌的科学研究热度只增不减,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益生菌菌株仍然不足。益生菌行业应强化益生菌菌株系统化的研究,不断强化菌株科技内核,让更多的明星菌株服务于百姓健康。二是益生菌的产业发展需要“新”方向,有效的科普供给能力亟待“质”的提升。益生菌行业应逐步构建益生菌功效性科学证据体系及向消费者科学传播转化体系,基于科学事实与法规要求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三是益生菌的管理模式迎来“新”变化,产品的标准化控制水平需要“质”的突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积极推进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备案管理的相关研究,益生菌备案有望落地,益生菌行业要更好地修炼内功,接得住、用得上这一政策红利,维护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对于益生菌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新捕京3522com校长陈卫指出,一是深度挖掘本土益生菌资源,构建自主知识产权菌种保障体系。由于益生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当前已知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十分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益生菌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利用,实现核心微生物菌种的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二是明确益生菌生物学功能的科学内涵,保障优良菌株的供应。益生菌作为一种活性微生物,其与人体的互作并产生健康效应的机理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多维度、多靶点和异质性。这要求对益生菌背后的分子遗传特征、效应物质基础、作用靶标和量效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打造益生菌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体系,以扎实的科学证据为益生菌的健康功效背书。在对益生菌科学内涵不断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开发更精准、更高效的优良菌株选育策略。三是促进多领域协同创新,拓展益生菌的应用边界。由于各领域的交叉深度不足,益生菌的拓展应用仍然受限。需要进一步推进食品科学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融合多领域的产业技术优势,共享高质量资源,进一步延伸益生菌的应用空间。四是进一步推动益生菌科普工作,以科学共识引领益生菌消费的新生态。在进行益生菌科普工作时,应向公众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避免误导和夸大宣传。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宗云在致辞中表示,益生菌作为微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贡献发展红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广东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农业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省份之一,农业微生物产业基础好,先发优势明显,有着“资源优势足、市场优势大、创新优势强”的特点。广东农业微生物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目前全省收集保存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6.5万余株。广东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超过50家,聚集了以吴清平院士等为领军科学家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微生物相关企业超3000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凝聚共识,为益生菌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肠道菌群的演化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过程,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众多,并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破解“健康肠道菌群”缺乏统一认识的科学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多领域专家研究,形成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五大专家共识。由益生菌领域专家共同完成的肠道菌群相关专家共识在会上发布,以更好地指导产业开展益生菌相关产品的开发及功能评价。
为进一步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益生菌行业,会上益生菌行业优秀共同发起“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新质生产力行业倡议”。此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IFF、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健合(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年度科技合作协议,并在会上签约。合作内容聚焦全球乳业技术创新、益生菌科研基金、人才培养以及科学共识等方面内容。
培基固本,不断夯实益生菌产业的科技基石
过去的十年间,针对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健康的研究已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通过日常膳食补充而实现肠道菌群的靶向调控成为未来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以肠道菌群靶向性食品(MDF)为代表的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备受产业关注。大会期间,近80个精彩报告汇聚起全球益生菌年度科技智慧与产业创新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重要健康微生物菌种定向选育及功能产品研发”主题报告时指出,微生物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诸多领域中扮演“主角”,发展微生物产业是国家战略需要。尽管微生物资源丰富,但被人类认知的不足10%。同时,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常见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和营养不良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益生菌对特定疾病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机制研究仍非常缺乏,益生菌领域迫切需要可靠的研究来阐明其确切的作用机理。“要构建健康功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建成我国微生物组大数据平台;要挖掘健康功能微生物与慢病防控的分子机制和关键技术;解析健康功能微生物重构肠道微生态平衡及慢病防控新机制。”吴清平展望未来产业发展时表示。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志宏、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周宏伟、阳明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蔡英杰、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艾连中、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方庆、新捕京3522com副院长翟齐啸、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副教授王然等专家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一室主任徐进介绍了益生菌保健食品备案工作的最新进展。IFF HEALTH亚太区总经理金苏博士分享了对全球及亚太益生菌市场的洞察。
除了大会报告外,主办方还特别设置了“益生菌、益生元生物学特征与宿主健康”“益生菌机理研究与产业技术创新”“益生菌、益生元与生命早期健康的科学循证”“益生菌与肠-脑轴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后生元及其健康机制研究前沿”5个专题。此外,第三届益生菌科技与产业创新论坛也同期举办。
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安全网
原文链接:https://www.cfsn.cn/news/detail/33/248661.html